close
在〈試教 = 認識學生 + 建立關係(下)〉一中,我提到與學生初次碰面時的作法,文章同步發文在ptt的家教板,其中有板友jerey推文提到:
若是學生對老師想了解他/她的興趣嗜好並不賞光時,可以怎麼做?
我覺得這對師生雙方來說都是很好的問題,
對老師來說,可以磨練實務經驗;對發問的學生來說,是保障自己的權利,
兩者各有所獲。
感謝jerey提供這個好問題。
我會採用我的作法,有兩個考量:教學的科目,以及學生的年紀。
首先,是科目。
我的家教科目是語言類,因此,我請學生告訴我的任何事,
都能幫助我評估學生的用字能力、表達能力。
學生說的是自己最喜歡的事物,應當也會是他/她最常使用的字彙,
是學生最願意、最有熱情講的事物,可以藉此觀察出學生的字彙量與流暢度。
其次,是年紀。
我的家教學生多是小學生,因此採用這樣的作法,最能符合小孩子的天性。
以及,因為每個小孩的中文程度不一,若是國際學校的學生,
看學校教材並不能準確反映學生的程度,反而是直接和小孩互動能得到最多的資訊。
綜合這兩向度,我發展出〈試教 = 認識學生 + 建立關係〉兩文中的方式。
不過,我亦有公立小學學生、中學生、成人學生,我的作法會有些不同。
(1)公立小學的學生:仍會按照前述方式,但使用教材會加深,例如:成語、詩詞部份。
(2)中學生與成人學生:我的提問重點放在「學生的學校教材」與「希望加強的部份」。
例如:
「請你/妳幫助我了解學校怎麼上課、功課與考試形式」、
「你/妳認為自己在這一科上的強項和弱項是什麼?」、
「你/妳希望我可以提供什麼幫助?」
「過去有沒有上過家教?對你/妳有幫忙的部份是哪些?沒有的部份是哪些?」
小學以上的學生,大多能抽象思考,也更能具體表達自己上家教課要的是什麼,
所以不需要我們發問、企圖從一大堆資訊中抽絲剝繭,而能更直接和學生對話。
同時,我自己會有的準備是,如果中學生、成人學生不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麼,
我必須能夠告訴對方,我可以提供的課程內容是什麼,
並逐一和學生討論這是否是他/她想要的或是需要的。
舉例來說,如果學生告訴我,在聽說讀寫中,讀和寫較弱,但是說不出想要怎麼加強,
我就會告訴對方,我通常是怎麼幫助我的學生在這兩方面有進展,
像是:請他/她口述摘要自己喜歡的書、我會出需要自行閱讀的故事當功課、故事接龍等,
我會將我使用過的教學方式告訴學生,越具體越好。
當學生不能具體,我們要幫他/她具體。
當我們聚焦越清楚時,就表示教學有一個可行的方向。
同時,學生也能從我們提供的方式得到刺激與啟發,
他/她可能會覺得哪個聽起來不錯想試試,哪個聽起來好難沒興趣等等,
也讓老師間接認識到學生的個性。
最後,回到jerey提到的情況,我認為教學科目與學生年紀不同時,代表著是需求不同的族群,考量的狀況也會有所不同。
如果是我的學生第一次碰面即表達要直接解題,我會肯定他/她:
「求學心切,想要直接切入正事,做事很有效率耶!」
然後我會請他/她先給我10分鐘了解他/她在該科的學習狀況,
將提問問題改為本文中的第(2)大項,
得知學生希望加強的部份是否只為練習與解題、他/她對家教老師的期待是什麼。
然後,我會進入學生要求的解題情境,並在結束前告訴學生我提問的用意,
配合我從剛剛的解題過程中,觀察學生的程度,暫擬出我認為適合下次上課的模式。
我仍舊會把下次上課視為試教,因為唯有先接觸到學生,知道學生的程度,
才能為該生「量身備課」。
即使學生真的只要解題,至少我也要先把該本講義買好,看過、做過。
另外,如果學生的語氣很「嗆」,我並不會有所情緒,
我會了解他/她之前的家教經驗,或是他/她在學校與老師相處的狀況。
不論學生的回應好壞,我都會以溫和清楚的語氣說:「謝謝你/妳告訴我。」
初次碰面的人,他/她對我的嗆,往往不是針對我這個人來的,因為他/她不認識我。
往往,他/她是針對我所代表的角色而來的,像是「老師」的角色。
既然如此,很有可能,他/她也是在扮演「學生」的角色才會嗆,
我也還不認識他/她的本性哪!
所以按兵不動、先作觀察是我的首要動作。
若是學生對老師想了解他/她的興趣嗜好並不賞光時,可以怎麼做?
我覺得這對師生雙方來說都是很好的問題,
對老師來說,可以磨練實務經驗;對發問的學生來說,是保障自己的權利,
兩者各有所獲。
感謝jerey提供這個好問題。
我會採用我的作法,有兩個考量:教學的科目,以及學生的年紀。
首先,是科目。
我的家教科目是語言類,因此,我請學生告訴我的任何事,
都能幫助我評估學生的用字能力、表達能力。
學生說的是自己最喜歡的事物,應當也會是他/她最常使用的字彙,
是學生最願意、最有熱情講的事物,可以藉此觀察出學生的字彙量與流暢度。
其次,是年紀。
我的家教學生多是小學生,因此採用這樣的作法,最能符合小孩子的天性。
以及,因為每個小孩的中文程度不一,若是國際學校的學生,
看學校教材並不能準確反映學生的程度,反而是直接和小孩互動能得到最多的資訊。
綜合這兩向度,我發展出〈試教 = 認識學生 + 建立關係〉兩文中的方式。
不過,我亦有公立小學學生、中學生、成人學生,我的作法會有些不同。
(1)公立小學的學生:仍會按照前述方式,但使用教材會加深,例如:成語、詩詞部份。
(2)中學生與成人學生:我的提問重點放在「學生的學校教材」與「希望加強的部份」。
例如:
「請你/妳幫助我了解學校怎麼上課、功課與考試形式」、
「你/妳認為自己在這一科上的強項和弱項是什麼?」、
「你/妳希望我可以提供什麼幫助?」
「過去有沒有上過家教?對你/妳有幫忙的部份是哪些?沒有的部份是哪些?」
小學以上的學生,大多能抽象思考,也更能具體表達自己上家教課要的是什麼,
所以不需要我們發問、企圖從一大堆資訊中抽絲剝繭,而能更直接和學生對話。
同時,我自己會有的準備是,如果中學生、成人學生不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麼,
我必須能夠告訴對方,我可以提供的課程內容是什麼,
並逐一和學生討論這是否是他/她想要的或是需要的。
舉例來說,如果學生告訴我,在聽說讀寫中,讀和寫較弱,但是說不出想要怎麼加強,
我就會告訴對方,我通常是怎麼幫助我的學生在這兩方面有進展,
像是:請他/她口述摘要自己喜歡的書、我會出需要自行閱讀的故事當功課、故事接龍等,
我會將我使用過的教學方式告訴學生,越具體越好。
當學生不能具體,我們要幫他/她具體。
當我們聚焦越清楚時,就表示教學有一個可行的方向。
同時,學生也能從我們提供的方式得到刺激與啟發,
他/她可能會覺得哪個聽起來不錯想試試,哪個聽起來好難沒興趣等等,
也讓老師間接認識到學生的個性。
最後,回到jerey提到的情況,我認為教學科目與學生年紀不同時,代表著是需求不同的族群,考量的狀況也會有所不同。
如果是我的學生第一次碰面即表達要直接解題,我會肯定他/她:
「求學心切,想要直接切入正事,做事很有效率耶!」
然後我會請他/她先給我10分鐘了解他/她在該科的學習狀況,
將提問問題改為本文中的第(2)大項,
得知學生希望加強的部份是否只為練習與解題、他/她對家教老師的期待是什麼。
然後,我會進入學生要求的解題情境,並在結束前告訴學生我提問的用意,
配合我從剛剛的解題過程中,觀察學生的程度,暫擬出我認為適合下次上課的模式。
我仍舊會把下次上課視為試教,因為唯有先接觸到學生,知道學生的程度,
才能為該生「量身備課」。
即使學生真的只要解題,至少我也要先把該本講義買好,看過、做過。
另外,如果學生的語氣很「嗆」,我並不會有所情緒,
我會了解他/她之前的家教經驗,或是他/她在學校與老師相處的狀況。
不論學生的回應好壞,我都會以溫和清楚的語氣說:「謝謝你/妳告訴我。」
初次碰面的人,他/她對我的嗆,往往不是針對我這個人來的,因為他/她不認識我。
往往,他/她是針對我所代表的角色而來的,像是「老師」的角色。
既然如此,很有可能,他/她也是在扮演「學生」的角色才會嗆,
我也還不認識他/她的本性哪!
所以按兵不動、先作觀察是我的首要動作。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