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次與學生碰面時,我的目標只有一個:讓學生談他/她自己。
因此,嚴格來說,我並沒有「教」學生東西。
但是,我並沒輕鬆著,我是從學生講的事物當中,找到我可以「教」給他/她的著力點。
同時,我也能從學生的表達能力判斷出,適合學生的教材程度。
所以,當學生談自己時,除了是建立良好的上課氣氛與師生關係之外,我並不是當閒聊就打發了這段時間。
當我很簡單的介紹完自己後(大約2分鐘),我就會拿出紙和筆,很慎重地對學生說,我會問他/她一些問題,請他/她幫助我更了解認識他/她,通常學生也會跟著認真起來,點頭同意。
第一個問題是這樣開始:「你/妳喜歡什麼?」
小孩大多會煞有其事地跟我說他們喜歡的東西,通常小孩都是想到什麼說什麼,因此前面拿出紙筆是幫助我們把小孩提及東一個西一個之事物寫下來。小孩看你/妳認真對待,會回報更多的認真。
我還遇過小孩停下來思考自己還有什麼沒講到的,接著又談起在國外的生活,口沫橫飛。
小孩忘了題目只是「喜歡什麼」,而是想把自己「可以講的」都講出來,當我來不及寫下關鍵字時,我說「等等!」他們也會停下來等我,專注地看著我把他們的口水化成文字,甚至自己拿起筆畫起來(尤其是他們不知道怎麼形容某樣東西時)。
從這題還可以延伸出有興趣的活動、喜歡吃的食物、喜歡做的事情、節目...等等等。
你/妳也可以分享自己喜歡的事物,有些學生也會問老師,一來一往間,關係就建立了。
當學生講完告一段落後,你/妳寫的紀錄就派上用場了,可以稍微把剛剛他/她說的事情有邏輯地、簡潔扼要地講一遍,聽不懂的部份提出確認與疑問,學生有機會重聽一次摘要,能夠學習整理重點,也能想到他/她還想再補充的。
第二個問題:「你/妳在學校喜歡什麼?」
第三個問題:「你/妳不喜歡什麼?」「不喜歡學校的什麼?或是哪些科目?」
第四個問題:「你/妳(在學校)怎麼學中文?」「現在上些什麼?(可以請學生拿出學校課本)「你/妳喜不喜歡中文?為什麼?」
以上四大類問題,是我第一次看到學生時,會請他/她告訴我的。
只要我們的態度真誠,學生都能感受得到,也有都講完了,還問我:「下一個問題是什麼?」
我們很容易從這四大項問題發展出許許多多的子問題,所以通常會花上20~40分鐘認識學生。
問答結束後,可以請學生帶你/妳認識一下家中有的中文藏書,同時知道自己有哪些現有教材。或是,如果時間充裕,我會拿出自己帶的兩本童書繪本,一本字少,一本字多,唸給學生聽,或是與學生一人一頁一起唸,作為結束該次試教。
接著,再和家長討論,我對學生的程度評估與我建議的教學方式。
在我踏入家教市場時,我就是採用這樣的方式,作為我第一次和學生的碰面。
我發現這樣的效果極好。
雖然就實質內容而言,算不上真正的試教,但幾乎下一次和學生碰面時,雙方都很能進入上課情境。
我想這是因為不僅我認識了學生,學生也知道這位老師願意聽他/她說話。
用一個時段建立這樣的信任,我覺得很值得。
因此,我後來都會和家長說,第一次碰面,也算是我和孩子之間的面談,主要是認識彼此;而第二次才算是試教,不收費,如果還是願意找我,第三次才是正式上課,開始收費。
我讓我自己在前兩次不會因為收費而有「要趕快上課」的心理壓力,能夠更自在和學生相處,這份自在,會反映在學生面前,學生會覺得跟這位老師相處是輕鬆愉快的,畢竟學生看到陌生人也是會有心理壓力的呀!當兩人之中有一人放鬆,另外一人就會跟著放鬆了。
當我提出我是第三次碰面才收費時,大多家長都會很驚訝:「這怎麼好意思呢!」
我會站在學生的立場來說明我的想法:先認識、再試教,這樣學生有兩次機會可以和家長討論是不是喜歡嘻嘻老師的教法。
有些家長仍然很客氣地算上試教該堂的學費,有些家長則是以車馬費名義補助。
很幸運的是,我採用這樣「慢慢來」的模式,反而常讓我「快快錄取」,而且,在日後與家長互動裡,我都能感受到,被尊重的對待。
與大家分享。
因此,嚴格來說,我並沒有「教」學生東西。
但是,我並沒輕鬆著,我是從學生講的事物當中,找到我可以「教」給他/她的著力點。
同時,我也能從學生的表達能力判斷出,適合學生的教材程度。
所以,當學生談自己時,除了是建立良好的上課氣氛與師生關係之外,我並不是當閒聊就打發了這段時間。
當我很簡單的介紹完自己後(大約2分鐘),我就會拿出紙和筆,很慎重地對學生說,我會問他/她一些問題,請他/她幫助我更了解認識他/她,通常學生也會跟著認真起來,點頭同意。
第一個問題是這樣開始:「你/妳喜歡什麼?」
小孩大多會煞有其事地跟我說他們喜歡的東西,通常小孩都是想到什麼說什麼,因此前面拿出紙筆是幫助我們把小孩提及東一個西一個之事物寫下來。小孩看你/妳認真對待,會回報更多的認真。
我還遇過小孩停下來思考自己還有什麼沒講到的,接著又談起在國外的生活,口沫橫飛。
小孩忘了題目只是「喜歡什麼」,而是想把自己「可以講的」都講出來,當我來不及寫下關鍵字時,我說「等等!」他們也會停下來等我,專注地看著我把他們的口水化成文字,甚至自己拿起筆畫起來(尤其是他們不知道怎麼形容某樣東西時)。
從這題還可以延伸出有興趣的活動、喜歡吃的食物、喜歡做的事情、節目...等等等。
你/妳也可以分享自己喜歡的事物,有些學生也會問老師,一來一往間,關係就建立了。
當學生講完告一段落後,你/妳寫的紀錄就派上用場了,可以稍微把剛剛他/她說的事情有邏輯地、簡潔扼要地講一遍,聽不懂的部份提出確認與疑問,學生有機會重聽一次摘要,能夠學習整理重點,也能想到他/她還想再補充的。
第二個問題:「你/妳在學校喜歡什麼?」
第三個問題:「你/妳不喜歡什麼?」「不喜歡學校的什麼?或是哪些科目?」
第四個問題:「你/妳(在學校)怎麼學中文?」「現在上些什麼?(可以請學生拿出學校課本)「你/妳喜不喜歡中文?為什麼?」
以上四大類問題,是我第一次看到學生時,會請他/她告訴我的。
只要我們的態度真誠,學生都能感受得到,也有都講完了,還問我:「下一個問題是什麼?」
我們很容易從這四大項問題發展出許許多多的子問題,所以通常會花上20~40分鐘認識學生。
問答結束後,可以請學生帶你/妳認識一下家中有的中文藏書,同時知道自己有哪些現有教材。或是,如果時間充裕,我會拿出自己帶的兩本童書繪本,一本字少,一本字多,唸給學生聽,或是與學生一人一頁一起唸,作為結束該次試教。
接著,再和家長討論,我對學生的程度評估與我建議的教學方式。
在我踏入家教市場時,我就是採用這樣的方式,作為我第一次和學生的碰面。
我發現這樣的效果極好。
雖然就實質內容而言,算不上真正的試教,但幾乎下一次和學生碰面時,雙方都很能進入上課情境。
我想這是因為不僅我認識了學生,學生也知道這位老師願意聽他/她說話。
用一個時段建立這樣的信任,我覺得很值得。
因此,我後來都會和家長說,第一次碰面,也算是我和孩子之間的面談,主要是認識彼此;而第二次才算是試教,不收費,如果還是願意找我,第三次才是正式上課,開始收費。
我讓我自己在前兩次不會因為收費而有「要趕快上課」的心理壓力,能夠更自在和學生相處,這份自在,會反映在學生面前,學生會覺得跟這位老師相處是輕鬆愉快的,畢竟學生看到陌生人也是會有心理壓力的呀!當兩人之中有一人放鬆,另外一人就會跟著放鬆了。
當我提出我是第三次碰面才收費時,大多家長都會很驚訝:「這怎麼好意思呢!」
我會站在學生的立場來說明我的想法:先認識、再試教,這樣學生有兩次機會可以和家長討論是不是喜歡嘻嘻老師的教法。
有些家長仍然很客氣地算上試教該堂的學費,有些家長則是以車馬費名義補助。
很幸運的是,我採用這樣「慢慢來」的模式,反而常讓我「快快錄取」,而且,在日後與家長互動裡,我都能感受到,被尊重的對待。
與大家分享。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